一口气看完奥斯曼帝国300年兴衰史,土耳其灭亡奥斯曼

土耳其人的来源根据最新的基因研究发现,他们的基因占比最高的,是安纳托利亚血统和高加索民族血统。其次是希腊人和库尔德人的遗传基因。而将这些众多民族血统混杂在一起,创造了土耳其人的造物主,就是突厥人。

尽管今天,土耳其人的突厥基因占比已经微乎其微,但是每个土耳其人,还是会把突厥人当作先祖来追认。甚至有些土耳其人还直接称呼自己为突厥人。之所以会这样,就得从突厥人在西亚的发家史开始说起。

关于突厥人的起源,最早有记载的是中国二十四史的《周书》和《北史》。书中认为突厥人是匈奴人的一个别种。在公元四至五世纪时期,鲜卑、匈奴、羯、氐先后内迁进入中原,突厥人逐渐取代了五胡在塞外的地位,开始称霸蒙古高原。

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为抵抗此时正处于鼎盛时期的突厥汗国,隋唐两代王朝,一直和突厥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分别在公元六三零年,西突厥和后突厥,相继被唐朝所灭。

每一次突厥灭国,除了大多数部落留下成为唐朝的藩属外,其余部落纷纷西迁进入中西亚地区。此时的中西亚正处于阿拉伯帝国的统治之下。突厥人最开始流落到阿拉伯帝国境内,被视为最低下的奴隶和外来人。

但是随着突厥人的伊斯兰化,再加上阿拔斯王朝建立后,帝国兵权流落到波斯人手中,开始逐渐重视和提拔突厥人,招募大量突厥雇佣兵,以取代波斯军队。此后突厥雇佣兵集团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军事贵族阶级,马穆鲁克。突厥人也在中西亚地区,成为了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

就在塞尔柱崛起之时,西边的拜占庭内部陷入了严重的军事贵族斗争中,在亚洲地区的国防力量基本被内耗殆尽,完全丧失了抵挡塞尔柱入侵的桥头堡,小亚细亚。公元一零七一年,塞尔柱第二代苏丹阿尔普入侵拜占庭,爆发了影响世界格局的曼齐科尔特战役。战争以拜占庭的惨败而结束,小亚细亚地区也从此由基督教文明,变成了伊斯兰文明,成为了塞尔柱帝国的一部分。

战争结束的第二年,苏丹阿尔普去世,塞尔柱内部为争夺苏丹之位陷入了混乱。阿尔普的堂弟苏莱曼沙,取得了小亚细亚西部的统治权。因为拜占庭国号一直是罗马帝国,所以突厥人一直把小亚细亚地区称之为“罗姆”,誉为“罗马”的之一。

这个新国家的名称就被叫做了“罗姆苏丹国”。罗姆苏丹国因为地理优势,经常干涉拜占庭的内斗,在拜占庭各方势力中反复横跳,占尽了利益。因此很快的就强大了起来。

而作为罗姆宗主的塞尔柱帝国,却在之后陷入了各种矛盾斗争,比如苏丹和维齐尔的斗争、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宗教斗争、以及王族之间的夺位斗争等等,导致塞尔柱帝国开始衰落。公元一零九六年,十字军东征开始,罗姆苏丹国因此丢失了小亚细亚西部地区,被迫向东转移,和十字军一起进攻塞尔柱,占领了小亚细亚中部地区。不过总体上还算是保存了大部分实力,打退了之后的几次十字军进攻,罗姆苏丹国也再次恢复。

但是不久之后,一股东方来的力量彻底摧毁了这个大帝国。十二世纪初,居住在中国东北的女真人崛起,契丹人被打败。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部西迁,在中亚地区建立了西辽政权,成为了塞尔柱帝国的邻居。

公元一一四一年,西辽和塞尔柱在伊斯法罕附近的卡特万草原上,爆发了一场决定中亚格局的战争——卡特万之战。在这场战争中,耶律大石亲率两万不到的契丹骑兵,击溃了塞尔柱十万精兵。塞尔柱帝国丧失了最后的抵抗力量,又加上一直不安定的国内斗争,因此很快就土崩瓦解。

此后,众多周边小国纷纷趁火打劫,蚕食塞尔柱领土。最终公元1194年,西辽的附庸花剌子模终结了塞尔柱帝国。突厥人就此结束了西亚霸主之位。

小亚细亚地区的罗姆苏丹国,成为了唯一一个还在延续的突厥人国家。之后不久的1219年,蒙古大汗铁木真率领由蒙古人和维吾尔人组成的十万铁骑,横扫了整个中西亚地区。许多突厥人在花剌子模和蒙古人的先后打击下,不断迁入罗姆苏丹国境内。

这些迁徙的部落中,有一支原本居住在阿姆河流域的突厥人,也在这个时期来到了小亚细亚半岛上,并在靠近拜占庭的萨卡利亚河畔地区定居了下来。这支部落就是土耳其人的先祖乌古斯突厥的卡伊部落。罗姆苏丹国一时之间获得了许多突厥部落的归附。

这些归附的突厥人首领大多获得了贝伊封号,誉为长官或首领之一,成为了罗姆苏丹国的封臣。而且,罗姆苏丹国在塞尔柱分裂之后,迅速占据了整个小亚细亚半岛东部,又在第四次十字军攻打拜占庭之际趁机扩张,使得国力达到了鼎盛。不过罗姆苏丹国的辉煌是短暂的,因为不久后,蒙古人再次掀起了对西亚地区的征服战争。

公元1253年,蒙古开始了第三次西征,并在西亚地区建立了伊尔汗国。罗姆苏丹国虽然最终恢复了独立,但是也被蒙古人打击得四分五裂,许多部落首领纷纷割据独立。其中占据萨卡利亚河畔一带的卡伊部落,在公元1299年,其部落首领奥斯曼一世自称加齐,并以自己的名字建立了奥斯曼贝伊国。

一个新的时代也即将到来。奥斯曼一世立国后采取了东郊西攻的军事策略,也就是向东面的蒙古人交好,而对西面的拜占庭以圣战为口号发动军事入侵。另外,奥斯曼一世特别喜欢蒙古人从东方带来的火器。

经过改良之后的奥斯曼火炮,成为了每个加齐武士的大杀器,屡次帮助奥斯曼军队大败拜占庭。因此,奥斯曼贝伊国的名声很快就打响开来。公元1326年,创业者奥斯曼一世去世。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君王,历代奥斯曼国家元首都会在加冕仪式时,将奥斯曼生前使用过的佩剑带在腰间,称之为“奥斯曼之剑”,作为国家象征代代流传。在奥斯曼一世之后,继位的是其子奥尔汗一世。他即位后继续对拜占庭进行征服行动。

就在奥斯曼去世的这一年,奥尔汗攻陷了拜占庭在亚洲的军事重镇布尔萨。之后,奥尔汗不仅将首都迁于布尔萨,还将奥斯曼的遗体也安葬在这里。布尔萨也由此成为了奥斯曼人心中的圣城。

直到今天的布尔萨,也是土耳其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城市,非常受国家的重视。在《拜占庭篇》中向大家介绍过,此时的拜占庭迫于财政压力和内斗需要,已经放弃了自身的军事建设,国防完全就靠雇佣兵来维持。而亚洲地区的正规军基本上也被全部撤走。

这就为奥斯曼的崛起提供了极好的生存环境。到了1354年,奥斯曼不仅取得了拜占庭在亚洲的所有土地,而且还获得了第一块欧洲领地——加利波利半岛。达达尼尔海峡,成为了其囊中之物。

这就意味着,通往欧洲的大门已经为奥斯曼敞开了。奥尔汗一世在位36年,不仅在军事上成就极高,而且在内政上对奥斯曼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中央设置各种管理机构和官员,又向各地派遣军事长官和财政大臣,管理税收和铸币事务,成为了土耳其国家的真正缔造者。

直到公元1362年奥尔汗一世去世。81 岁的奥尔汗一世去世。其子穆拉德一世继位后,抛弃了加齐头衔,正式使用苏丹作为君主头衔。

这也标志着奥斯曼人开始向帝国转变。为了完成这一梦想,穆拉德一世登基后,就开始着手打造一支更为强大的新军。这便是著名的耶尼切里军团。

这支部队的前身是奥尔汗在位时期的禁卫军,主要是把被占领区的基督徒男童作为奴隶。早奥尔汗时期,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就已经十分强大。穆拉德对其改造,主要是扩大士兵规模,并取消他们永久为奴的契约,允许他们只要有才能或者有战功,就能晋升为贵族阶级。

这就类似于中国秦朝的军功爵制,给予士兵极大的奖励诱惑,战斗力自然上升了一个大台阶。依靠耶尼切里的强大力量,穆拉德一世在 1362 年发动了对东南欧的征服,占领了整个希腊北部地区,迫使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拜占庭对其称臣纳贡。但是在 1389 年,以塞尔维亚为首的巴尔干联军发动了对奥斯曼帝国的反叛行动。

双方在科索沃爆发战争。在科索沃战役过程中,穆拉德一世被塞尔维亚刺客刺杀。其子巴耶塞特一世继位后,以为父报仇为名,对塞尔维亚人展开了血腥屠杀。

并在战争中,巴耶塞特以指挥奥斯曼轻骑兵快速穿插,最终以少胜多取得大捷,获得了“闪电”称号。此后,巴耶塞特一世如同他的绰号“闪电”一般,迅速在欧洲扩张,并打败了欧洲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东征的十字军,将整个巴尔干半岛全部纳入帝国版图内。就在奥斯曼帝国蒸蒸日上之际,在中亚地区,蒙古人后裔帖木儿如同他的祖先一样,迅速席卷了整个中西亚。

为了争夺西亚霸权,帖木儿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之间爆发了战争。公元 1402 年春,双方在安卡拉爆发战争。这一战,奥斯曼惨败,苏丹巴耶塞特一世还被帖木儿俘虏,被带到帖木儿首都撒马尔罕当作人肉椅子使用,最终饱含屈辱而死。

如果这一战没有爆发,那么君士坦丁堡很可能早半个世纪就被奥斯曼攻破。而且这个时候,欧洲国家普遍处于衰落期,奥斯曼的铁骑也有很大的可能,会踏足整个中欧和东欧。不过,正是安卡拉之战拯救了欧洲。

因为巴耶塞特的被俘,他的四个儿子为争夺苏丹之位展开了内斗,各地区也纷纷起义,整个奥斯曼四分五裂面临崩溃。这种动荡一直持续到 1413 年,打败其他兄弟完成统一才告结束,而且还收回了大部分被帖木儿所占领的领土。奥斯曼的第二建国者穆罕默德一世,在 1413 年继位。

1421 年,他的儿子穆拉德二世继位,击败了当时的强国威尼斯,为奥斯曼的稳定和繁荣立下了赫赫战功。不过,在 1444 年,厌倦了漫长战士的穆拉德二世宣布退位,将苏丹之位传给了他年仅 12 岁的儿子穆罕默德二世。穆罕默德二世继位后,各方分裂势力趁机抬头。

原耶尼切里军团统帅斯坎德培也因为在历史上和奥斯曼做了一生的抗争,被阿尔巴尼亚视为民族英雄。直到今天,阿尔巴尼亚币的最高面值上依旧是他的画像。除了斯坎德培的反叛外,波兰和匈牙利也撕毁合约,组成联军向奥斯曼帝国开战。

穆罕默德二世自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摆平这么多的事情,于是请求父亲重新登基。可是被他父亲拒绝。然后,他又写了一封信说道:“如果您是苏丹,那就回来领导您的军队;如果我是苏丹,那么我命令您回来领导我的军队。”

穆拉德二世收到这封信之后,再次登基。击败了波兰和匈牙利的联军,稳固了帝国对巴尔干半岛的控制。穆拉德二世这次复辟,直到 1451 年去世,此时有点略显尴尬。

虽然当年是因为年幼,又加上帝国突遇这么多的变故导致的退位,但是这些事情已经给人留下了无能的君王形象。因此,他这一次上位之后,为了免除后患,防止有人争夺苏丹之位,亲手杀死了自己还在襁褓中的弟弟,并将弑兄戮弟行为收入法律,使之合法。他精通八种语言,而且还非常的骁勇善战。

在他统治的 30 年期间,率军亲征 26 次,几乎连年作战还基本全胜。靠着种种文治武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在位期间完成了一件伊斯兰教世界几百年的梦想——占领君士坦丁堡。在公元 610 年,就有预言:君士坦丁堡有一天会成为安拉照耀下的地方。

奋斗了近千年时间,一直没能攻破君士坦丁堡这座坚城,直到公元 1452 年,匈牙利吉的火炮设计师乌尔班,在蒙古炮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发明了乌尔班巨炮,让攻陷君士坦丁堡成为了可能。1453 年 4 月 6 日,分海陆两路进军君士坦丁堡。战争持续了整整 53 天,双方死伤惨重。

但是奥斯曼军队还是凭借着火器优势,在 5 月 20 日这天晚上,轰开了坚不可摧的君士坦丁堡城墙,杀进了城中。5 月 29 日,奥斯曼军队完全占领了整座城池。至此,一个千年帝国就此终结,而一个崭新的帝国开始冉冉升起。

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和对欧洲的影响,在君士坦丁堡陷落战后,自称为凯撒,伊罗姆,意为新罗马的凯撒,并将首都迁于此。君士坦丁堡也更名为伊斯坦布尔,寓意为进城去。希腊东正教会依旧可以存在,不用改信伊斯兰教。

而且此后帝国丞相,也就是维齐尔一职,也大多都由基督徒来充任。不过,许多象征拜占庭和东正教的建筑艺术,都被加上了浓重的伊斯兰风格。比如东正教的圣寺圣索菲亚大教堂,从此加上了四座宣礼塔,变成了清真寺。

但是,很多东正教学者和老百姓,还是纷纷逃离了伊斯坦布尔,并将拜占庭保留的诸多古罗马典籍,和阿拉伯人翻译的许多先进著作带到了欧洲。这些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辉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献回传到欧洲之后,让生活在中世纪宗教神学桎梏下的欧洲学者们看到了人性的价值。特别是经历了十字军的失败和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后,无数欧洲学者开始不再对基督教盲目崇拜。

文艺复兴运动,由此在欧洲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宗教改革运动也开始孕育其中。公元 1481 年,其子巴耶塞特登基后,奥斯曼将扩张重心放到了地中海上。

因为在拜占庭末年,希腊地区的许多商业港口被威尼斯占领。为了争夺地中海霸权,巴耶塞特开始着重加强奥斯曼海军力量的建设,并在 1499 年打败了威尼斯,夺取了意大利商人在地中海沿岸的许多贸易据点。此后,整个丝绸之路完全被奥斯曼帝国垄断,并对过往的西方商人刻意重税。

这让西欧国家为获得东方的香料和瓷器,不得不重新寻找一条绕开奥斯曼的新商路。大航海时代也由此到来。由于奥斯曼的扩张,间接导致欧洲出现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给世界历史发展带来的变化,远远超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此后,整个世界发展的天平也由东方倾向了西方。不过,整个 16 世纪依旧还是奥斯曼帝国的时代。因为在巴耶塞特二世打败威尼斯后,他的后继者塞利姆一世又继续向东扩张。

在1517年消灭了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将埃及纳入帝国版图。奥斯曼也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六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除此之外,从此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成了半神。

公元1920年,塞利姆一世病逝。他的儿子苏莱曼一世继续领导奥斯曼帝国走向辉煌。在苏莱曼继位后的第2年,神圣罗马帝国与法国为争夺意大利北部爆发了战争。

苏莱曼借机和法国结成同盟,对神圣罗马发动攻势。在意大利战争期间,奥斯曼不仅占领了大片东南欧的土地,还差点攻下神圣罗马的首都维也纳。此后,整个匈牙利平原和多瑙河上游完全被奥斯曼控制。

奥斯曼帝国的在西边触角开始深入到欧洲腹地。而在东边,以逊尼派正统者自居的奥斯曼一直和信仰什叶派的波斯帝国之间冲突不断。到了1533年,两国之间的冲突正式演变成大战。

苏莱曼在战争中占领了两河流域的大片领土,取得了星月沃地,将奥斯曼在东边的势力扩展到了波斯湾一带。就在奥斯曼在陆地上获得极大成功的同时,西班牙通过对美洲的征服获得了大量财富,国力蒸蒸日上。这引起了苏莱曼的注意。

他认为很有必要组建一支能够与西班牙抗衡的海上力量,来保证帝国的高枕无忧。于是,苏莱曼任命长期和西班牙对抗的著名海盗巴巴罗萨·海雷丁,由他出任奥斯曼海军总司令,负责组建一支能匹敌西班牙的海上舰队。在海雷丁的统筹下,1538年,奥斯曼帝国舰队组建完成,其数量超过了所有地中海国家舰队数量的总和,并在同年成功击败西班牙舰队,也由此开启了奥斯曼帝国在地中海统治的霸权。

庞大的国土面积,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惊人的财富,让此时的奥斯曼帝国成为了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最强帝国。苏莱曼一世也因此成就,被西方人誉为苏莱曼大帝。苏莱曼一世不仅在武功上将奥斯曼推向极盛,在文治上也将奥斯曼带入辉煌时期。

他在位期间整理了历任苏丹的法令,采纳罗马法和伊斯兰教习俗,制定了苏莱曼法典。这套新的法典完善了帝国的法律体系,极大适应了奥斯曼的快速发展。此后的300年多年里,一直被历代苏丹所沿用。

因此,苏莱曼还获得了立法者称号。到了苏莱曼晚年,由于宠爱其一个名叫许蕾姆的女奴,不仅多次破坏他曾经立下的规矩,而且为了让许蕾姆的孩子能够继任苏丹,苏莱曼还杀死了其他的子嗣和反对许蕾姆的诸多大臣。公元1566年,72岁高龄的苏莱曼大帝去世,许蕾姆的儿子塞利姆二世成为新一任苏丹,而帝国的实权却流落到了太后许蕾姆的手中。

奥斯曼帝国也由此开始了后宫摄政的先河。另外,奥斯曼帝国一直存在着王子出任总督进行历练的习俗,在换位之际还要上演弑兄戮弟的残酷斗争。但是这些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优胜劣汰,保证了历代继位的苏丹是诸多王子中较为优秀的一个。

而一路被父亲保驾护航的塞利姆二世继位后,就开始沉醉于酒色,完全不理朝政,将国家的治理权下放给了维齐尔。从此也开始了维齐尔擅权的历史。面对后宫摄政和维齐尔擅权交织的奥斯曼帝国,也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奥斯曼帝国的衰败和欧洲的觉醒在苏莱曼大帝晚年,由于国家封建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土地被强大贵族和地主兼并,已经不能满足给有功者进行分封。整个帝国的自由人口,也因为土地的兼并成为了贵族的奴隶。因此帝国内部的税收系统和军工奖励制度开始出现了崩坏。

此时繁荣的奥斯曼帝国背后,已经凸显出了一丝衰败之象。修改后的文本:而在苏莱曼死后,历代苏丹大多无所作为,又缺乏做总督的历练过程。权力完全被以太后为首的外戚和以维齐尔为首的大贵族轮流把控。

朝臣和后宫之间互相倾轧。由于中央的混乱,导致帝国对地方的控制也开始被削弱。因为奥斯曼实行的是米勒特制度,延续他们的信仰传统,而且给予众多米勒特首领各种好处,一起分享权力。

所以,在奥斯曼中央强大的时候,这些米勒特团体都为帝国服务。而当中央出现衰落迹象,他们也开始蠢蠢欲动。其中,在欧洲地区的基督徒米勒特、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图米勒特、埃及地区的科普特派米勒特,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此时奥斯曼帝国虽然不复当年的英姿飒爽,但在苏莱曼死后的100多年里,奥斯曼帝国整体上还是保持了优势地位。不仅打退了波斯帝国的进攻,还将帝国的影响力扩展到东南亚地区。直到1683年,一场标志着奥斯曼帝国由盛转衰,也标志着西方全面超过东方的战争在这一年爆发。

奥斯曼帝国才开始退出了世界历史舞台的正中央。1648年,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神圣罗马帝国在战争中大伤元气。而这一时期,奥斯曼的维齐尔之职被科普鲁律家族所把持。

到了这个家族的卡拉帕夏继任第三任维吉尔时,为了巩固力量,他上任后鼓吹神圣罗马哈布斯堡家族大势已去,宣称奥斯曼取代神圣罗马帝国的时机已经到来。为此,卡拉帕夏做足了充足的准备,不仅和老朋友法国再次结为同盟,还将全国各地的战略资源纷纷汇集到巴尔干,只为一举拿下维也纳。1683年7月14日,卡拉帕夏带领13万大军率先抵达维也纳城下。

长达两个多月,维也纳战役由此拉开。在这期间,奥斯曼各地的士兵还在源源不断地开赴前线,维也纳城下的人数最后达到了近30万人之多。就在所有人都以为维也纳会像当年的君士坦丁堡一样陷落时,在9月12日这一天早晨,神圣同盟的7万援军抵达战场,突然扭转了战场局势。

由于卡拉帕夏认为此战必胜,所以没有修建任何防御工事。另外更为致命的是,维也纳城外是一片开阔的平原地带,以步兵为主的奥斯曼军队完全成为了神圣同盟骑兵刀下的待宰羔羊。这天上午,奥斯曼军队在经过了联军新式火器的轰炸过后,就已经出现败绩。

到了下午四点,联军骑兵在手持长枪的波兰翼骑兵带领下,在奥斯曼军中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奥斯曼大军也彻底崩溃。整个战役,奥斯曼死伤士兵达到15万人之多,又丢失了大片欧洲领土。

此后的奥斯曼帝国再也无力发动对欧洲的进攻,奥斯曼人的黄金时代正式宣告了结束。不过此时,大多数奥斯曼人依旧还沉浸在曾经不可一世的梦幻当中,如同在他东方的另外一个国家的人一样——他们自认为落后无知的欧洲人,殊不知,此时的欧洲人已经完成了思想解放,开始扬帆起航,探索世界。商品经济快速发展,资本主义蓬勃兴起,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也不断刷新着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

东西方世界的距离逐渐在被一点点拉大。直到进入18世纪之后,奥斯曼北方的俄罗斯帝国在彼得大帝的带领下迅速强大起来。到了叶卡捷琳娜女皇在位时期,不断扩张的俄罗斯为了寻找黑海地区的出海口,在1774年和奥斯曼帝国爆发了第一次克里米亚战争。

最终,奥斯曼输掉了克里米亚地区。正是因为这场战争,让奥斯曼人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就如同中日甲午战争给中国人带来的震撼一样,因为在奥斯曼人瞧不起的欧洲人中,斯拉夫人是被他们视为最为落后的一个民族,现在居然输给了最为落后的国家,自然让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把目光投向欧洲,致力于国家改革。

此后在奥斯曼帝国中央,官员倾轧更加严重,苏丹继任权也因为两派的斗争经常变幻无常。不过在其中还是有不少值得赞扬的改革成就被保存了下来。较为著名的就是1808年继位的马哈茂德二世所进行的改革。

首先在军事上,马哈茂德正式废除了早已没有战斗力的耶尼切里军团,重组了奥斯曼新军,并为其配备新式武器,同时聘请普鲁士军官设立各种军事学校,采用当时欧洲最先进的教学模式进行训练。而且为了能有足够的资金以保证改革顺利进行,马哈茂德还废除了封印制,实行全面的税制改革。马哈茂德二世改革的成功,也使得他被视为奥斯曼帝国的彼得大帝,深受人们的赞誉。

不过,世界的发展变化实在太快。启蒙运动在此时已经轰轰烈烈的在欧洲各地开展,主权、自由主义、民族主义这些价值观很快被人们所接受。在启蒙运动和拿破仑战争的带动下,民族主义这些思想也传播到了奥斯曼国内。

奥斯曼境内的各民族开始摇旗呐喊,独立和革命,而1832年的希腊独立成为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开端。此后的数十年间,塞尔维亚、保加利亚、黑山、阿尔及利亚、埃及各地纷纷脱离了奥斯曼帝国。再加上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干涉,奥斯曼在20世纪末期实际控制地区缩小到小亚细亚和伊斯坦布尔附近一带,成为了欧洲人嘴上的“西亚病夫”。

现代土耳其国家的形成就在奥斯曼分崩离析之际。1839年11月,奥斯曼帝国的维齐尔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以苏丹的名义在皇宫玫瑰园发布敕令,宣布进行世俗化改革,史称“豫园敕令”。由此开始了奥斯曼帝国历史上的坦志麦特时代。

奥斯曼帝国的世俗化改革,其主要目的是以打破宗教界限,强调平等、自由和保护私有财产,高举奥斯曼主义来阻止民族主义运动,以提高人们对帝国的归属感和忠诚度。虽然坦志麦特改革的初衷是维护奥斯曼封建统治,但是随着世俗化和现代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奥斯曼年轻人开始觉醒。1876年,一群由作家、医生、学者等先进知识分子组成的新奥斯曼人党,因其支持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在这一年继位为苏丹,由此掌握了国家政权。

因为奥斯曼在和俄罗斯的战争中失利,直接解散了议会。但是强力的中央和奥斯曼主义还是没能阻止各地不断爆发的独立运动。哈米德二世一改历届苏丹温和的民族政策,开始采用强硬手段来阻止帝国内部的分裂。

此时和俄罗斯的战争是奥斯曼国家的主旋律。而在高加索山区,信奉东正教的亚美尼亚人,就被哈米德认为是俄国势力在奥斯曼境内的延伸。于是从1894年开始,奥斯曼帝国对境内的亚美尼亚人展开了大屠杀。

截止1896年,有至少3万亚美尼亚人被杀害,5万名儿童成为孤儿。这场大屠杀也被称之为“哈米德大屠杀”。哈米德二世因此获得了“红苏丹”称号。

类似的武力压迫事件,更是激化了奥斯曼帝国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新的革命火种再次被点燃。1908年,青年土耳其党人在马其顿起义,也由此爆发。迫于革命的压力,再次召开议会。

此后具有浓厚民族主义色彩的青年土耳其党掌握了奥斯曼国家政权。在其执政期间,奥斯曼帝国的社会局势开始逐渐趋于稳定。政府机构、国家职能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青年土耳其党虽然在很努力地挽救濒临崩溃的奥斯曼帝国,但无奈依旧没能阻止帝国的进一步解体。1912年,在俄国的支持下,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和门第内哥罗组成巴尔干联盟,对奥斯曼宣战。在经过两次的巴尔干战争后,奥斯曼帝国丧失了其在欧洲的大部分领土。

而获胜的巴尔干同盟,为了重新分配该地区的利益归属,却引发了一场新的矛盾。各方势力借机纷纷插手,浓烈的火药味在这里扩散开来。最终巴尔干半岛,这个火药桶因为萨拉热窝事件而被引爆。

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开始。关于萨拉热窝事件的具体情况,我在奥地利篇中有过详说,这里就不再展开赘述。我们还是来看看一战的爆发对奥斯曼帝国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914年,一战爆发后,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纷纷加入战争。作为同盟国领头羊的德国,为了驱逐英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答应向奥斯曼帝国提供1亿法郎的低息贷款,以换取其参战。而奥斯曼一直视俄国为宿敌,俄国又是协约国成员。

而且英国还在此前占领了奥斯曼的埃及总督区。所以奥斯曼帝国很爽快地站到了同盟国一边,对英法俄宣战。这场战争对于奥斯曼来说,是一场关乎国运生死的豪赌。

如果赢了,往昔的帝国荣耀也许就能重现。但可惜的是,历史告诉我们,奥斯曼的这一场豪赌终究还是输掉了。在一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和他的其他盟友一样,都面临着被战胜国肢解的命运。

1920年8月10日,协约国代表与奥斯曼苏丹签订了色佛尔条约。条约除了常规的赔款外,还规定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大部分领土由希腊瓜分,土耳其海峡由协约国共管,亚洲地区的叙利亚、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地区分别交给英国和法国代管。色佛尔条约的签订,让奥斯曼人与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

奥斯曼帝国也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机境地。各地民族主义运动不断爆发。其中,土耳其青年党领袖凯末尔,在安卡拉组建新的民族政府,拒绝承认一切不平等条约。

当色佛尔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之后,许多爱国青年和帝国议会成员,纷纷逃离伊斯坦布尔。之后,凯末尔领导起义军反抗协约国的占领和瓜分。在1922年8月,从希腊手中夺回了小亚细亚西部和色雷斯东部,迫使协约国宣布废除色佛尔条约。

同年11月1日,宣布奥斯曼帝国600多年的统治正式结束。自此,曾经那个地跨欧亚非三洲,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奥斯曼帝国,随之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代替奥斯曼的是土耳其这个新的国家。

土耳其这个突厥音译,在此之前一直就被欧洲人用来称呼奥斯曼人,后来被广为接受,如今正式成为了这个新国家的名称。1923年7月,协约国承认了土耳其政府的合法性,并与之重新签订了洛桑条约。条约重新划分了土耳其的疆域,取消列强在土耳其的一切特权和战争赔款。

并在协约签订之后,协约国军队全部撤出了伊斯坦布尔和土耳其海峡。同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凯末尔被选为共和国第一任总统。此后在凯末尔的带领下,土耳其的历史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