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500字:人是越长大越明白吗?

09:21

昨天的「每天500字」写了一篇实用公文,祝贺信,其实大概只有三百多字。实话讲这种公文类的文章我掌握的不好,行文的时总加入过分的感情,把稳如止水的公文写成色彩浓烈的四不像,这样不好,还得学。

今天写写关于成长的事情。

我发现人的兴趣方式是会随着年龄发生变化的。小时候喜欢读书,现在更觉得看电影爽快,小时候喜欢感情浓烈的流行歌摇滚乐,现在觉得经典和民谣更对胃口。

这无关对错,只是你看世界的角度变了。这么多年读书,观影,旅行,学会了一件事情,就是「世上的事情本无对错,只是看的角度不同罢了」。想明白这个事情,很多事情也就容易理解多了。

人是越长越明白吗?

我觉得一部分人是,一部分是不是。

「明白」这个词本来就存在角度的问题,或许自个觉得越活越明白,在旁人看来却越活越回去了。

我觉得文字有一种魅力,和绘画是类似的。

小时候很喜欢读书,喜欢好文字,到处找书看,如饥似渴。工作后书慢慢就读得少了,互联网太发达,碎片化的信息很多都是干货,拿过来直接看直接用就好了,现在甚至有人帮你读书,帮你总结主题思想,告诉你作者的观点,你只需要拿着手机看看、翻翻就行,记没记住全看造化。

文字的魅力在于想象的空间,好文字是有画面有味道有触感的,你跟着作者流动,感受作者想给你的,想象作者准备给你的。这样读书很有感觉,和文字水准还有年龄也有关系。记得小时候读红楼,想象大观园的奢华,想象林妹妹的美,想象那种人间仙境,这就是文字的美,好作家写出来的景色是可见的,人物是活的,花儿鸟儿是有颜色有声音的,一道菜都是有味道的。

电影就不一样了,一切都很具象写实。红是这样的红,美是这样的美。于是很多人吐槽电影中的女主完全没有书上的感觉啊,这其实不怪导演,是因为书里面的女主角的美是按你的审美来想象的,电影的女主的美是导演或者大众的审美。这里面有点偏差也正常,这就是艺术和艺术的差别。有些好的电影导演一般不喜欢拍太写实的作品,给人审美的空间太少,观众没有参与,就是旁观,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好反响。

再说说摄影和绘画。早先我很喜欢摄影,也跟着一些发烧友去学习了一番,对于构图,色调搭配也略有心得。但摄影的问题就是过于写实,由于视觉角度的问题,尽管摄影写实,但有时候拍出来的美有种不真实,总感觉摄影师是在用镜头愚弄观者。绘画完全就是心绪的挥洒,从十九世纪摄影技术成熟后,绘画的技术似乎有些走头无路了,特别是西洋的油画。我倒觉得这个方面可以学习一下中国画的技法,完全就是重写意轻写实,看什么想什么完全取决于看画人的心境。

这几年我越来越不喜欢束缚过多的艺术,可能真的是自己的欣赏水平高了吧。其实电影还是很伟大的艺术,它有点像过去的歌剧和文学,有真实有虚幻,好导演总能让你被故事和画面感动。技术会越来越发展,或许以后会有更加真实体验的艺术门类吧。不过我估计我们这样年龄的人不会喜欢,就像现在的孩子们喜欢王者荣耀一样,在我看就是无聊透顶的电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