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战神十战十胜,蒙古VS色目,谁才是帝国精锐?

图片里的最火人是如今俄罗斯境内的伏尔加鞑靼人。他们的祖上大概率是世代生活在伏尔加河一带草原上的钦察人。在13世纪的蒙古历次西征中,相当数量的钦察部落被蒙古人击败并奴役,被迫成为蒙古黄金家族的仆从军。
而元帝国建立后,忽必烈将境内最骁勇彪悍的钦察人编入了宿卫清军,用以护卫自己的安全。这支骑兵部队就是钦察卫。第一任钦察卫都指挥使叫做图图哈。
这哥们极其能打,他参与了忽必烈时期几乎所有的重要军事行动,包括征大理、灭南宋、讨伐阿里不哥、平定漠北叛乱。所以1286年,忽必烈正式组建钦察卫时,点名让图图哈当一把手。图图哈死的时候,元朝由第二位皇帝元成宗当家。
他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可能是忌惮钦察骑兵强悍的战斗力,所以元成宗把钦察卫一分为二,变成了钦察左卫和右卫。这个钦察卫也是各种东征西讨,战绩爆表。在平定乃颜之乱和对抗西北叛王海都进犯时,立下赫赫战功。
值得注意的是,察兀尔的军旅生涯,基本是和元朝第三位皇帝海山挂钩的。因为这位海山在没有成为元武宗之前,是出征漠北的宗王。而察兀尔正是他手下最能打的将领之一。
甚至后来大都之变时,察兀尔担心海山当不上皇帝,曾经建言:“请帝即归以定大业”。海山纳其言,吉日难还,这才有了日后的元武宗。元武宗继位后,对察兀儿非常器重,大加赏赐。
甚至连忽必烈生前御用的座驾、大帐和朱衣都赐给了察兀儿。察兀儿有一个儿子叫燕帖木儿,也在元武宗帐下效力。并且武宗特别喜欢他,让他担任自己的宿卫。
是多年特爱性质嗯。说实话这个特爱我能理解,但性质属实有点暧昧,不知道是不是我想的那个意思。1322年,燕帖木儿挂钦察左卫都指挥使。
从三代钦察卫掌门人的经历,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燕帖木儿这个钦察人,的确有拥立武宗后人为帝的动机。因为他和他爹就是跟着武宗混出道的嘛。当然,我们实事求是地说,武宗之后的仁宗、英宗和泰定帝对燕帖木儿其实也不差。
官是慢了点,但升迁一直在升迁。至两都之战爆发前夜,燕帖木儿已经官拜枢密院时。这是个正三品的大官,在元朝枢密院这个系统里算四把手,上面只有一个正枢密使和两个枢密副使了。
所以两都之战中,燕帖木儿本来完全可以太太平平,老老实实站队上都集团的。但他毅然决然地拥立武宗后人,成为了大都集团的主心骨。这种风险高到爆炸的政治战队,除了特案性质,真的很难解释好。
说了这么多,我们进入正题。两都之战。公元1328年,一个在上都是刚刚去世的老皇帝的儿子,不满十岁的天顺帝;另一个则是元朝第三位皇帝,元武宗的次子,图帖木儿被燕帖木儿等人拥立为帝,改年号天历,也就是后来的元文宗。
于是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的两都之战爆发。我们先看一下两方的面板数据。首先是上都方面。
拥立天顺帝的主要政治力量有大元左右丞相,加上辽王、梁王、赵王、齐王和西王和襄宁王。简言之就是两相托六王。那这帮人有军队吗?
有而且很多,很强。其他不说,老皇帝在上都刚刚去世。所以此刻四大欠缺肯定在上都。
另外还有侍卫亲军中比较精锐的阿速卫、堂屋卫、西域卫、桂枝卫。还有戍守国门的大元最强战力漠北军团以及东部诸王麾下的蒙古骑兵。大家注意,以上是上都集团立刻能掏出来的兵力。
如果把范围拉大一些,那么支持上都集团的还有陕西。从地图上看大概是这么个情况。而剩下这一块被三面包起来的地方,就是大多方面的基本盘。
大都派的核心人物当然也有很多,但平心而论,大家只需要记住一个燕铁木耳就够了。那他能调动多少军队呢?一个是他本部的清察骑兵。
另一个就是留在大都的汉军。诸位加一起不到10万。从兵力上看远不及上都集团。
但大都派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经济。大家看地图就能明白,黄色和绿色这两部分的GDP,从唐朝往后基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当然我们从事后角度复盘经济倒不是重点,因为两都之战的主体战役只打了两个月不到,还没有拖到后期拼经济的阶段就结束了。
也就是说,大都派并不是靠苟靠拖,靠经济优势耗死对手的。那他到底是怎么赢的呢?无他,全靠燕铁木儿那一身离谱到极致的军事素养。
1238年8月中旬,燕铁木儿控制住了大都,迎请当时尚为怀王的元文宗过来称帝。而元文宗刚刚抵达大都,还没来得及登基,上都方面就开始调兵,准备南下动手了。8月底,上都集团发动全面进攻,分四个方向进军,分别是山海关、古北口、居庸关和紫荆关。
战略部署无懈可击,大迂回加定点包围老蒙古人了,属于是。而面对强敌燕铁木儿也不慌,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大都所有城门全部关闭,一只蚂蚁也不准出城。这招确实很管用。
在燕铁木尔力挽狂澜之前,我要给大家安利一个好东西。这款卖了60多万份的赫恩极地沐浴露,你一定不能错过。很适合秋冬,皮肤粗糙瘙痒、长痘痘、洗澡减少、伴随私处腋下有异味的朋友。
他通过了两大除螨抑菌的检测报告,还有五重专利成分,补水保湿、控油祛痘,做到一瓶多效。男生想要的他都懂,不单能洗掉前胸后背的痘痘,而且它冲掉泡沫之后还特别好搓泥,轻松洗出干净丝滑的男神。被高层的氨基酸配方,让肌肤零负担,干燥起皮也不用担心,就像抹了身体乳一样滋润。
它的味道是大牌经典木质香,沉稳檀木碰撞上清冷雪松,让沐浴这件事本身更有情调,分分钟还能成为9亿少女的梦。500克满满一大罐能用大半年,评论区有大额优惠券,有需要的宝子冲一波。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大都所有城门全部关闭,一只蚂蚁也不准出城。
这招确实很管用。还没有开打,上都那边最精锐的阿速卫就整体倒戈,主动来投了。为什么呢?
因为阿速卫的家眷全在大都。这样燕铁木儿除了清茶味之外,又多了一支色目劲旅。然后8月24日,古北口方向出现上都军队,但他们还没有抵达古北口,就被刚刚倒戈的阿速卫,在宜兴这个地方打了个措手不及。
上都方面折了一个平章不说,带过来的贵侍卫也被策反了。这下燕铁木耳就有清茶味、阿苏味、桂枝味,三支精锐的色木奇兵了。那也许有人要问,不是还有汉军诸位吗?
嗯,确实有。但汉军当时主要负责运粮和屯田,他们并不是主要的野战力量。宜兴之战被击败后,上都集团并不在意,继续按照原定计划进军梁王。
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率军抵达榆林,然后 9 月 1 日,燕帖木儿一波把这帮人全部干废。史书原话“至于林夕,趁其为郑伯之北军大败魏镇”,那代表上都军大概率还没有来得及布阵,就被燕铁木儿冲掉了。从宜兴和榆林两场仗,我们可以看到燕铁木耳的打法很游牧,不依靠城池死守,两次都是轻骑快速闪击,根本不给对方准备时间。
那这时候上都方面也急了,觉得不能这么搞。本来我们兵力多,所以可以玩分兵,玩多路协同作战。但燕铁木耳这么打,等于还没等到我们协同就被他各个击破了。
那这样下去不行啊。所以上都方面重新调整进军节奏,让辽王率军先突破山海关,推进到冀州,然后再让梁王从居庸关方向给压力。这样就能让兵力本就处于劣势的燕铁木啊,深陷两线作战的窘境。
对招果然奏效。9 月 3 日,辽王成功进兵冀州,威逼大都。燕铁木儿率兵进行拦截,完事儿,他一到东面,西线的梁王立刻突破居庸关。
9 月 16 日,来到大都近郊,城内的元文宗着急的想要御驾亲征,出城和梁王拼命。此时燕铁木尔决定先解决西面的燃眉之急。从冀州到大都差不多小 100 公里,燕铁木儿急行军一天就到了。
9 月 17 日,燕帖木儿回到大都,他第一件事是阻止元文宗亲征。燕帖木儿说:“陛下你可是天子啊,天子亲征,你让城里的百姓怎么想?民心必经,所以您别动,我来搞定就行。”
第二天也就是 9 月 18 日,明星果然惊了,那个倒戈过来的阿速卫都指挥使,扛不住压力,想要再次反水,和其他人密谋造反,但被燕铁木儿觉察,扼杀在萌芽中。斩了两天后,9 月 20 日,燕帖木儿率军出城,在城外于河上游处故技重施,以本部精锐骑兵闪击的方式,击溃了梁王的先头部队,随后与梁王主力开始对峙。4 日,也就是 9 月 21 日这一天,燕铁木尔和梁王两个人的目标是同一个,横跨在于河之上的一座虹桥。
如果是上都军拿到虹桥,那么他们就能渡河兵临城下,所以燕铁木儿无论如何都要守住。他亲临最前线,纵马驰入战阵,亲自手刃敌军。那这上督军的将领就不能忍哈,当时上督军的前线指挥是大元枢密副使,算起来还是燕铁木耳的顶头上司。
这哥们儿挥舞着长戈,奔着燕铁木儿的面门就来了。燕帖木儿毫不退缩,侧身以刀格,将其格掉。也就是说,燕帖木儿把这位枢密副使的左臂砍伤了。
而此时上督军的另外一位前线大将也受了重伤。所以上都军士气一落千丈,虹桥遂被燕帖木儿守住。但此刻梁王非常意外的发现,燕帖木儿花血本守住红桥,却在刚得手之后撤了。
那梁王一寻思,必然是燕帖木儿兵力不足,而且之前他从东线赶过来,士兵体力消耗太大。所以梁王判断,燕帖木儿不愿和自己在红墙这僵持,因而回撤。那还等什么呢?
赶紧过河呀!一过河,梁王发现果不其然,燕帖木儿有点后劲不足,且战且退。没想到这恰恰是燕帖木儿的诱敌之计。隔河守桥不是不行,但意义不大,歼灭敌军才是正经事。
所以他放梁王过来到平地来野战。这个梁王不知是计,9月22日于白狐之野被燕帖木儿击败。史书记载,此战中,燕帖木儿周旋驰突,手臂七人。
当天半夜,燕帖木儿帅100轻骑发动夜袭,打了一家伙后快速回撤。梁王军队以为大军来袭,惊惧之下互相残杀。到了早上才回过神,敌众惊扰,互字相机掷弹食物,人马死伤无数。
第二天天气大雾,被搞怕了的梁王担心被偷袭,所以他小心翼翼地依山结阵。但白天燕帖木儿没有任何动作。到了半夜重操旧业,他又跑去夜袭了。
而这次史书记载更加玄幻,燕帖木儿甚至都没有带人冲进去,就光在边上催铜角,以震荡之,就引发了梁王军队的骚乱和自残。敌不恶而乱,自相危机。终于梁王受不了了,三股后乃希顿玩水。
天一亮,便帖木儿率军追击。追击昌平北,斩首数千级,降者万元。梁王仅以身免单骑逃回上都。
自此居庸关方向的威胁被解除。但就在梁王被打得稀顿的当天,古北口方向失守了。燕帖木儿马不停蹄,先是派出自己的弟弟韦先锋前往阻击。
这弟弟也是人才,挑上督军,在吃锅做饭的时候,带着骑兵冲过去,把锅全踩烂了。随后燕帖木儿率主力牵制一战,把上督军杀到40里开外的牛头山。此战俘虏了上都军驸马一名,平章政事两名。
各位将士,降者不可胜计。古北口这个方向也搞定了。元文宗此刻非常心疼,叶田木儿,觉得你这么来回跑身体吃不吃得消啊?
要不你和朕一样坐镇大都吧。不然的话你每站经贸史实万一被砸死了,那就全完蛋了。燕帖木儿倒也没有谦虚说,不是我非要个人英雄主义,而是我确实觉得在座各位都是垃圾。
交给这帮人,我是真的不放心。托之诸将,万一失利,毁将合集。这句话不是在装逼,而是在陈述事实。
因为这个时候东路快完蛋了。还记得之前那个过了山海关的辽王吗?燕帖木儿一走,冀州的大都军根本拦不住,上都军一下被平推到通州来了。
离大都一步之遥。然后史书用短短几句话,再次让我们领略到什么叫做名将。燕帖木儿是九月二十八日得到通州备课的消息。
当天他从古北口急引军还,三天后至通州。击至敌军狼狈走渡渡河。又过了四天,燕帖木儿和辽王主力决战。
从早杀到晚,杀了整整一天,终于攻陷辽王军大营,死者毕业于兵消盾。剩下的辽王军队连夜跑路了。十月五日,燕帖木儿搞定了东吴的辽王军。
这下上都方面的四路军队,就剩紫荆关这一路了。这路上都军也是初期没怎么干仗,非常顺利的来到涿州城下。从地图上看,离大都也就是一两天了。
但就是这一两天到底还是没有走过去,因为十月七日燕帖木儿到了。他甚至都没有动手,上督军一见到宛若战神一般的燕帖木儿自行溃散。我看其他有些up主说,紫荆关这路貌似和燕帖木儿有交手,但我看原始的原文好像确实是没有肝脏。
大家看一下啊,就是这一段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啊。就是说燕帖木儿在击败辽王军后,为了早点到东面救火,下令让骑兵把饲料装在袋子里,然后把袋子套在马嘴上,这样马就能一边跑一边进食。当然士兵也是这样,行且食嘛。
然后日赶夜赶,终于赶到了卢沟河。元朝的卢沟河,差不多是这个位置。赶到之后,上都军主帅呼啦台望风西走,对不对?
这是不是没有打仗?然后燕帖木儿当天凯旋,由肃清门返回大都,大都里的居民纷纷拜谢,这就是再生父母啊。完事叶铁木儿也很会来事,说我哪有什么功劳,都是皇上的功劳。
上都方面最后一次挣扎是四天后,十月十一日,他们再一次从古北口下来,然后不出所料被燕帖木儿在密云这个地方击败。死战燕帖木儿降获对面万人。至此,两都之战的主体战役部分基本结束。
上都方面再也无力成军,覆灭在即。从一三二八年八月二十四日到十月十一日,一共四十八天,除去两次夜袭,燕帖木儿带着清茶味,阿速卫桂枝味,这三支色目骑兵来回奔袭,十战十胜,活生生以一己之力把上都集团打崩了。在这种情况下,上都内部开始内讧,过程很无聊,结局很标准。
十月十三日,上都集团首脑,左丞相道喇沙在四面楚歌中献出玉玺,对元文宗投降,随后被处死。而那个不到十岁才当了四十二天皇帝的天顺帝,汉文史书里没有记载他的下落,我估计多半是被人弄死了。上都政权宣告覆灭。
在道喇沙投降之后的一个礼拜,也就是一三二八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在安徽凤阳出城。两都之战的余波进行了一段时间。虽然燕帖木儿在主战场宛若杀神一般,但在其他地方拥护上都集团的地方势力,威胁还很大,接连在山西、河南和湖广方向取得大捷。
说实话,哪怕在主战场的上都军赢一次,或者都不需要赢,只要稳住,别被击溃,但主战场没了,天顺帝都失踪了,下面负责包饺子的踏马治军,也就没有必要死扛了。要么就地归附元文宗,要么溃散回家好了。两都之战差不多就是这么回事。
现在网上也有一些本文,甚至论文研究这个的。往往会从各种角度分析大都集团为什么能获胜。什么经济优势,人心向背,或者上都集团犯了哪些不该犯的错误。
洋洋洒洒很多。但我看下来,我觉得没有这么复杂。我们实事求是,历史的大趋势固然很难因个人而改变。
但在这种大趋势中,微调一下剧本还是能动的。两都之战,大都集团能获胜,单纯就是倚靠燕铁木儿这个人的军事才华。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