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太监立皇帝!13分钟了解李晔被囚被废全过程【新五代演义39】

唐昭宗李晔自从被韩建一日杀诸王的举动吓到后,精神有点不太正常了。常常觉得有人要害他。冲回长安后,脑子里经常会设想,如何除掉对自己有威胁的人。
大家好,今天的新舞台演绎,咱们讲讲堂朱李晔被囚被废的全过程。我是杨立辉。那李晔觉得是谁要害他的宦官?
原因很简单。李晔见新军遭到了宦官们的强烈反对,在化州逼着李业解散军队,诛杀诸王的除了韩建,还有掌兵的宦官们。中晚唐的宦官有四贵,分别是掌握左右神策军的两个中尉,和掌握枢密院的两个枢密使,他们站在宦官的金字塔顶端。
此时的左右神策军中尉分别是刘季述、王仲先,两位枢密使,分别是宋道弼、景务修。其中刘季述还亲自参与了抓捕诸王的行动。其实李业还没有去华州的时候,他就想要除掉宦官了。
李业除掉这几个宦官有没有可能性呢?有,那完全根除宦官之患,有没有可能性呢?就这么说吧,不能说完全没可能。
李晔知道这件事情很难,他选择分两步走。先除掉这几个宦官,再想办法把宦官连根拔起。要杀掉这几个宦官,只需要找一个合理的借口调离中央岗位即可。
只要他手下兵不造反就行。怎么才能让宦官手下的兵不造反呢?答案很简单,换一个宦官兼任就行了。
明眼人都明白,宦官最可怕的地方是手里有兵。解散神策军才是根治的办法。李晔曾经尝试组建新军代替神策军,可惜失败了。
那能不能让神策军和宦官脱节呢?这就是我说的不是完全不可能的办法。李业只需要在宦官门不察觉的情况下,把神社君的忠诚换成自己的人即可。
可这样做一来保密性和人选有极高的要求,二来需要很长的时间慢慢渗透,三还需要宦官对自己没有戒心。这三点对于李业来说太不现实了。他决定采取更加快速的方法,当然也是风险极高的做法。
那就是要先除掉这几个宦官,然后强行让宰相接管神策军。当时的宰相有谁呢?其中一个咱们之前强调过两次,就是唐朝最坑宰相崔胤。
崔胤是名门望族,父祖都是重臣。他有没有能力呢?有,而且还很不错。
但他私心很重。如果生在盛唐,那妥妥的就是另一个李林甫。和崔胤同为宰相的,也是他最大的对手,主要有两个,分别是徐彦若和王抟。
徐彦若知道崔胤憎恨自己,在和他明争暗斗了多年后,心里疲惫,主动请辞,要求出任外藩。当时的藩镇已经没有多少听朝廷的了,只有岭南东道,尚且在朝廷手中。徐彦若就要求去广州。
徐彦若去广州后,引出了岭南刘氏的崛起。咱们暂且按下不提,以后会有专门的本文介绍。崔胤急走了,徐彦若下一个目标就是王抟。
王抟这个人,心怀宽广,名声很好,被人称为良相。崔胤想要排挤他,一时还没有好的办法。皇帝李晔想要除掉宦官,崔胤又是一个坚定的宦官派。
他们二人一拍即合,每天窝在一起讨论如何除掉宦官。皇帝身边都是宦官,能有什么秘密?宦官们知道皇帝要接宰相,除掉自己,自然憎恨外官集团。
崔胤为对抗宦官,结交地方藩镇。宦官手里的兵战斗力并不强,他们见外官结交藩镇,也想办法结交藩镇,一时间朝廷内外形成了针锋相对,火药味十足的两股力量。王抟是老好人,他担心这样对抗朝廷会出大乱,上表对李晔说:“为仁君要深明大局,不能怀私刑。
宦官专权的弊病有谁不知道?但考虑到他们的势力不能猛然削弱,应该等诸事安定后,再慢慢的消灭他们。希望陛下延缓倾泻,免得加速变乱。”
王抟这是典型的和稀泥的做法,禅堂到了此时还有诸事安定的时刻吗?不过如果按王抟所说,李晔倒是能多过一些平安日子。崔胤听说王抟给皇帝出了这么个主意,心中甚喜,对王抟的猎杀时刻到了,他对李晔说:“王抟奸邪,已经成了宋道弼等人的外应了。”
然后又让朱温也上奏说,王抟和宦官勾结。如果外官和宦官不合,皇帝还能玩点平衡术。李晔很害怕宰相和宦官勾结在一起,就算崔胤的话没有证据,李晔也选择相信他,下诏贬王抟为工部侍郎,宋道弼为荆南监军,景务修为青州监军。
这还不过瘾,没多久又贬王抟为崖州收复,宋道弼流放环州,景务休流放二州。三人刚出发又赐他们自尽,王抟死在了蓝田,一松井。二人死在了灞桥驿。
估计会有人有疑惑,这个时候的皇帝还有这么大的能力呀?宰相和枢密使说杀就杀?其实道理很简单,禅堂的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皇帝就是利用他们的矛盾才能控制他们,但如果要把他们连根拔起,那他们一定会联合在一起反抗。
而且他们三个人处理后还维持之前的政治生态,所以也就不会有很大的阻力。王抟死后,崔胤占了他的权力空白;宋道弼、景务修死后,枢密使还是由宦官担任。崔胤这次弄权一下子除掉了三位大员,不论是外朝官员还是北衙宦官都十分震惊,对他又恐惧又憎恨。
李晔在华州军队解散,诸王被杀,对他打击很大,有点心灰意冷,自暴自弃,每日闷闷不乐,常借酒消愁。回到长安后,他的脾气越来越差,喝醉后常常莫名其妙的发脾气,身边的人都很担心,不知道哪天就惹了这位爷,被他送去见了阎王。宦官世贵,左军中尉刘季述,右军中尉王仲贤和新任的两个枢密使私下密谋:“柱上轻佻多欺诈,难以侍奉,而且凡事都听宰相的,我们终究会被其所害,不如奉太子为帝尊主,然后召凤翔、华州之兵为外援,谁还能控制我们呢?
”世贵等人记忆已定,决定动手。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十一月初五,李晔在晋中打猎,打完猎后摆酒庆祝,一直喝到深夜才回到宫中。而且他在醉酒之下还动手,杀了几个随身的宦官和宫女。
第二天早上,宫门一直关着,直到陈氏都看不见了。打开宫门已是八九点钟,这很不正常。刘季述找到崔胤,对他说:“宫中一定出了变故。
我是内臣,处理事情比较方便,就让我进去看看。”中晚唐时期的玄宗,并不住在宫里,他们有自己的府邸。刘季述说罢,带着千余禁军破门而入。
询问得知昨天李晔大醉,还杀了几个人。刘季述大喜,出来和崔胤说:“主上如此行为,亦能治理天下,废除昏君,这都是为了社稷,可不是叛逆。”崔胤见刘季述凶神恶煞,害怕被杀,不敢反抗。
八七嫂(八拜之交的嫂子)的太子监国的奏表,让百官们签名。崔胤和百官们无奈,都签了名。此时的李晔在曲江楼,刘季述、王仲贤带着一千名全副武装的军士,进楼求见李晔。
刘季述、王仲先走在最前。他们刚进入大殿,后面的军士忽然呼喊着冲入殿中,见人就杀。李晔吓得掉到了床下。
刘季述、王仲先把他架起来,塞到了椅子上。何皇后听到消息后,赶紧的赶了过来。他对刘季述等人拜了一拜,说道:“军容使莫要惊吓,圣上有事慢慢商量。”
刘季述把百官签名的手表拿出来,对李晔说:“陛下厌倦了帝位,内外群臣,希望太子监国,请陛下移居东宫。”李晔都懵了,他问道:“昨日和爱情永乐,不觉多喝了些,何至于此?”刘季述说到:“这联名不是我等所定,百官群情激昂,不可阻止啊。
陛下暂且移居东宫,等事情安定下来,再迎陛下回大内。”何皇后怕激怒众人,在一旁劝说道:“陛下就先听军容使的吧。”李晔无奈,当即取出来传国玉玺,交予刘季述。
刘季述让人把太后和皇后扶上车,又让人把其他的妃嫔侍从十余人带过来,全部带入邵阳院,然后当面数落李晔的种种罪状。数落完,他还亲手锁住了邵阳院的门,用融化的铁水将锁眼灌住。做完这些,他派兵包围了邵阳苑,李晔的一举一动都要全部上报,就连吃食都是通过墙洞传进去,其他的哪怕是一根针都不能穿进去。
堂堂的大唐皇帝成为一名囚徒。刘季述对李晔可比当年的韩建对李晔狠多了。农历十一月,天气寒冷,李晔想要一些御寒的衣服,刘季述都不给,更别提书籍纸笔了。
当天刘季述假传李晔诏书,让太子李裕监国。第二天,刘季述又假传诏书,令李裕即位。三天后,十一月初十,李裕登基,改邵阳院为慰安苑。
刘季述大肆杀戮,杀掉所有和李晔关系比较好的侍从。方氏生女,甚至是穆王每夜杀的人,第二天都要运出四辆大车。当然,公宗和李晔关系好的也没有那么多,有时候一个车里就放一两具尸体。
刘季述这样做是为了震慑那些想反抗的人。本来他还想杀掉崔胤。可他知道崔胤和朱温的关系比较好,万一因此得罪朱温,那就不好玩了。
所以他只是解除了崔胤最近的一些职务。朝廷巨变的消息传到藩镇,大多数藩镇采取的是观望的态度。此时朱温正在定州。
各位,咱们终于绕回来了。朱温在定州刚刚接受王处直的投诚。他听说朝廷巨变,连忙回到汴州。
刘季述早已派人来到汴州拜见朱温,答应把大唐的江山送给他,自己做皇帝。朱温也许想过,但现在却如此真实。朱温心中怦怦直跳,差一点没忍住就同意了。
好在朱温还是理智的,他没有立即答应刘季述,而是找来幕僚们商议。大部分人的意见,和其他藩镇一样:朝廷大事,藩镇最好不要参与进来。唯独天平军节度副使李振说道:“王室有难,此乃称霸者之资。
明公乃唐之齐桓,晋闻天下安危所系。刘季述,属于宦官而已,竟敢囚禁废黜天子,明公不讨伐,何以令诸侯?”这个李振是谁呢?
他本是金吾卫将军,后拜台州刺史。当时天下大乱,走到半路无法到台州上任,李振直返回京。路过汴州的时候,他拜见朱温,给朱温出了几道计策。
朱温觉得李振是个奇人,就把他留在了自己的身边,成为仅次于进祥的地位。毛氏灭掉亚运后,李振被朱温设为天平军节度副使。朱温重视李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李振是中唐名将,昭义军节度使李茂贞的曾孙。
老节度使,都知道李茂贞是多么厉害的人,新节度使可以翻翻我的《中晚唐风云》。朱温听罢李振直言,恍然大明白,立即囚禁了刘季述的使者,派李振和蒋玄晖先后入京探听事件动向。各路藩镇都在观望。
新皇帝登基一个月没有收到地方贺表,这让刘季述、王仲贤等人坐不住了。他们在焦急之下做了一件错事,让已经成为死灰的李晔再次复燃。那他们做错了什么事情呢?
李晔是如何起死回生的呢?咱们下一讲继续分解。10万点赞10万兵,10万皆度就召忠。
我是杨立辉。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