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500字:为什么我特别喜欢看干货文章

09:02 广州 我第一次频繁的使用互联网是在2001年,那年我到了珠海一个电力科技公司上班,那个公司当时对员工上网几乎没有任何限制,所有的网页,聊天工具都可以使用。

我当时工作的部门都是一群软件工程师,这通常都是在网络冲浪最得心应手的一群人。我很快就适应了使用一台可以和世界互联的电脑来学习和工作,这真的很不同。

你不必每天只能在有限的硬盘上来寻找咨询,互联网上有无限的内容可以挖掘,你可以浏览新闻网页,可以在论坛上吹水,可以使用聊天工具和电话线那头的朋友聊天语音,还可以连线游戏。

虽然公司的规则是不允许,但联网游戏的诱惑太过巨大,我们几个年轻一点的同事通常都是在大家都加班走后,冒着风险建游戏开始对战,大家在黑暗的环境下压抑这自己兴奋的声音,那个时候年轻的我觉得人生的快乐其实也不过如此吧。

慢慢的觉得互联网最大的好处还是在查资料方便,博客这种有极客风格的东西也是我当时常常驻足的地方,那个时候的网络使用者大部分都是一些年轻人和IT工作者,编程类的论坛非常流行,在上面非常容易找到一些很有价值的内容,很多我研究了很久的问题在网络上一搜索就发现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答案。这大概就是「干货」的雏形吧。

这种直接解决问题的文章一般都是一些有经验的工程师或者程序员写成,写作的风格也是直奔主题,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这对当时技术处于吸收期的我来说非常有用,甚至很多代码都是直接拿来就用。

慢慢的,我的兴趣也就广泛了,在网络上想获取的知识也更加多了,同时,随着电脑的价格以及操作的难度双双降低,普通人使用电脑来学习工作已经不是什么高山仰止的事情。现在的家庭拥有一部可以联网的电脑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甚至很多老年人都学会了使用电脑在网络上打牌打麻将来消遣时间。

各行各业的人涌入了互联网,人们在上面娱乐消遣学习。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分享自己的专业经验,英语老师分享外语学习经验,乐手组建论坛互相讨论演奏的心得,股票玩的熟的人带着大家分析走势。

这个时候「干货」文章这个名词就慢慢的出现了。「干货」对面的词汇就是「水货」,它的意思非常简单,就是去除了那些不需要的内容,直接解决问题的文章,这类的文章标题一般都很有讲究,一般都起得会比较夸张,然人非常想点进去看看。

「学会这三个方法让单词量突破8000千」

「11个让写作效率翻倍的APP」

「这些技巧让我月入五位数」

这些名字就是比较典型的干货文章的标题,一般来说都比较煽动,让你非常好奇的点进去。这些文章有些确实是有帮助的,他们会总结和归纳很多自己的经验和方法,告诉你如何操作。我通常看到自己的喜欢的「干货」会非常兴奋,有时候躺在床上能看一个多小时。

但问题是,虽然好像懂了很多方法,我发现其实掌握一门技巧也好,学习一个手艺也好其实过程是非常枯燥和漫长的,远远不是干货里面说的那么轻巧。很多年轻人和我的感觉类似,大家沉溺于获得方法的兴奋,但实际情况是,掌握方法并不代表已经掌握。

「干货」是现在互联网快餐文化的一种表现,大家沉溺于短平快的方式获得知识,不愿意沉下心来训练。

这是应该要警惕的。

10:02


公众号:你想看的World(Youw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