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500字:如何使用不同的视觉角度讲道理
09:39 广州
我一直比较偏爱用第一人称来写东西,感觉这种方式比较直接,写出来的东西也属于有感而发,可是我后来发现,很多关于说教的文章都是采用的第三者的视角,这种写法的好处是看起来更加客观,更加符合读者的习惯。
这说吧,如果文章是第一人称,读者会感觉这是一个别人的故事,别人说的,别人觉得,别人以为。读者很难有代入的感觉。如果文章是第三人称,也就是说读者的视角和作者的视角是一致的,在读文章的同事,读者的代入感就很强,就非常符合读者的心理预期。这种文章如果用来讲道理,效果一般就会非常好。
写作的新手一般会开始写作的时候,不由自主的用上第一人称,这种手法最自然,直接的写出自己所看,所想,非常直接。可是对读者来说呢,就像是在看别人的故事,听别人的看法,读者不会有很强的代入感。还有一种视角就是第三者视角,作者始终站在一个旁观的角度对事情本质进行描述,用第三者的角度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种写法在论文和鸡汤类的文章中非常常见,好处就是代入感强,读者愿意看。下面我们看几个例子。
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故事
今天八月十号,我阳历生日的日子,我在北京。 去年的这一天,我也在北京,记得当天下午在出版社签了1000本新书预售本,晚上回到酒店写了一篇《今天三十岁,终于出书了》,读者后台留言说,Spenser,按照周岁算,你才29,还没到30岁呢。我说这样啊,那太好了, 在如今这90后都说自己是空巢老人了,像我们这中年大叔,能少一岁就一岁。所以,我今年还是三十哈。 三十岁的这一天下午,我正在北京东三环郎园——罗辑思维的办公室,和“得到”团队筹备上线一堂精品课。 第一次见到了罗振宇和脱不花。
第一人称的写作一般都用我来作为主角叙事,用我的故事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我觉得怎么等等。
第二人称叙事:带着读者的眼光看世界
现在用第二人称的标题很多,我举几个例子: “你什么都好,就是风水不好” “阶层固话的时代,还有什么能让你突围” “别装了,你根本就听不懂” 第二人称的最大好处就是直指心脾,让人有强烈的代入感,会跟着作者的节奏对文章进行阅读。但是,用第二人称很难进行打段的叙事,一般都是比较间断的一段话,例如:
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 )告诉我:
每一次课程都是一个“原型”,
你听到的内容都是一个“假设”,
你将你观察到的问题,
做了定义和描述,
你做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你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对不对?适不适合?
什么时候对?什么时候适合?
没人知道。
现在,你需要去行动,去验证这一切。 写一篇文章,设计一节课程,过接下来的人生,都是这样。
还有这样的例子:
在欧洲,印刷术兴起之前,《圣经》是要抄在羊皮纸上的。
所以那时的《圣经》数量非常少,解释《圣经》讲什么的都是神职人员。
所以谁手上有这本羊皮卷,他就可以解释上帝是怎么说的,反正你们没书,我有书,你们也看不到。 所以在那个时代,你的阅读力和记忆力越强你就越厉害。
比如如果你能把一本书背下来,你就相当厉害了。 后来随着机械印刷术的普及,书籍的数量开始急剧增加。
前面讲到《圣经》一开始抄录在羊皮纸上,在古德堡印刷革命之后,变成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本。
那个时候知识类的书籍都负责传播重要的信息和内容,所以在那个年代,你知道得越多,就越有竞争力,你看的书越多,你就越是博学多识。
第三人称:上帝视角
第三人称是一个非常理性的角度,也非常容易和第一人称进转换,通常的的方式都是“我有一个朋友,我有一个亲戚,我有。。。。”这样的句子作为铺垫,然后节选来就是一段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
很久之前,读过海明威的一句话。 “如果你足够幸运,年轻时候在巴黎居住过,那么此后无论你到哪里,巴黎都将一直跟着你。” 后来我有一个朋友真的搬去了巴黎。后来,她的朋友圈里全部都是街拍,巴黎街头的咖啡馆,塞纳河边的画板,打扮精致的老妇人,踩着滑板呼啸而过的少年。 她去巴黎之前有着体面的工作,薪水颇丰,她在CBD上班,住在陆家嘴满是老外租金不菲的小区里。周末和闺蜜们shopping,买她爱的鞋子包包,然后在周一到来的时候,继续加班赚钱。这是特别上海的风格。日复一日,日子过得有风有雨,但没有巴黎。 她想起了海明威的这句话。 她说,如果我年轻的时候住在过巴黎,那么人生到底会有什么不同。 她就这样去了巴黎,用存款交了学费。租住在市中心的一个小小的阁楼里,每天除了去学校上课,还要去甜品店打工赚一点生活费。晚上打工回来踩着旧式木板爬上阁楼,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和她在上海的生活完全是两个模样。 我问她,所以,巴黎究竟有什么魔力,能让人此后的一生永远怀念,或者说,能深入骨髓地去影响一个人。 她说:不是巴黎。是你年轻时候居住过的地方。
这只能说是我关于写作的一个点点观察。我发现,网上的很多原创文章还是主要以第一人称叙事为主的。这是一种比较流行的写法。
11:55
公众号:你想看的World(Youw2s)
